桂林信息科技学院(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)

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创建于2001年,前身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信息科技学院,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,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,更名为 “桂林信息科技学院”。

学校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临桂区。校园占地总面积1331亩,校舍建筑总面积58.72万平方米。校园环境优美宜人,建筑文化底蕴浓厚,呈山水与人文相交融、建筑与自然相得宜、书香与智慧相结合的校园特色。校内教学楼、图书馆、学生宿舍、体育馆及食堂均配备冷暖空调,为师生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。

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赓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,历经20余年的栉风沐雨、薪火相传,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,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特色突出,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、应用型民办大学。学校秉持“以终为始、以生为本”的办学理念,立足桂林,服务广西,融入粤港澳大湾区,辐射全国,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、开阔视野,知识结构合理、实践能力强、创新创业能力突出、综合素质素养高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学校创新创业成果、人才培养案例被中国教育电视台、新华网、央广网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报道。先后获“全国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”“治区文明校园”及“平安校园”等称号,2024年跻身艾瑞深校友会民办大学排名全国第73位,入选四星级中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行列。

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0余人,自有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8.75%,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26.61%。学校下设信息工程学院、电子工程学院、机电工程学院、商学院、创意设计学院、外贸与外语学院、体育与健康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数学教研部等9个二级教学单位,开办43个本科专业,涵盖 工、管、文、理、经济、艺术、教育7大学科门类。目前,全日制在校生2.3万余人。

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,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,优化专业布局,打造“人工智能与大数据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、新能源与智能电气、数字创意设计、数智商科、国际服务与贸易、旅游与体育健康”八大专业集群,更好地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。学校注重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,以“面向未来、服务产业、技术引领、能力导向、持续发展”为培养方向,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明确了“163N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构建“课—创—赛”双创教育体系。专业及课程建设成效显著,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信息工程、机械电子工程、网络工程、市场营销6个专业获批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通信工程、电子信息工程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市场营销4个专业被评为广西民办高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;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信息工程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广西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;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《云计算和服务器应用》《逆向工程技术》等10门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。

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,面向产业链、科技链、创新链和服务链,打通本科人才培养链。基于专业结构优化与专业集群建设,逐步形成自主产业集群,自主产业集群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。近三学年,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,获国家级奖项428项,自治区级奖项2010项。在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、大学生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等大赛中均曾问鼎全国一等奖。学校获批成立自治区众创空间,被评为自治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,被央广网评选为“2022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范高校”。

学校坚持把深化产教融合,推进校企合作作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,深入实施“3+1”和“2.5+0.5+1”校企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,与中兴通讯、亿纬锂能等知名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0个。学校当选“广西能源电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”常务理事长单位,“全国绿色算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”“全国软件信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”副理事长单位,“全国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”常务理事单位。

学校始终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发展之要。大力推进“全员参与、全程服务”的“双全就业”机制,应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多年来均位居广西普通高校前列。学校连续12年被评为“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”。

新征程任重道远,新使命催人奋进。学校坚持“以终为始、以生为本”的办学理念,秉承“自强 力行 求实 创新”的校训精神,明确办学定位、落实发展规划,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,强化内涵建设,深化产教融合,培育办学特色,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,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、核心竞争力、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,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创新性应用型大学。

(以上数据统计到2025年8月27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