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,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,按一个学科专业大类招生。
一、简介
考生填报志愿时,直接填报学科专业大类名称即可。通过该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前1—2年统一学习基础课,大二、大三时再通过对学科、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、特长,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。如在某校招生专业中,数学与应用数学、信息与计算科学、统计学3个专业统一以“数学类”招生,考生若心仪3个专业中的一个,就只需要填上“数学类”即可。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,考生面对眼花缭乱的专业会感觉到选择的困难。在选择专业的时候,有相当的盲目性,不了解大学的学科设置,对自己将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。而了解大学、了解自己都需要时间。通过按大类招生进入大学以后,考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各大类下的各个专业内涵,边学习、边选择,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。
二、模式
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,即在同一院系中,不分专业,只按学科专业大类填报志愿。如我们经常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看到的电子信息类、计算机类、材料类、机械类、土木类、法学类、等。新生在入学的时候将进入一个学科专业大类,经过一到两年之后,经过专业基础的培养再逐步分到各个专业的具体方向,这实际上是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,同时为培养一些宽口径、厚基础、能力强、素质高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。通过按大类招生,重视并给予学生多次选择的机会和多元发展的空间,学生自主选择权增大,这对于不太了解大学专业的高中生来说,多了一次认清专业的机会。考生填报志愿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。按院系招生,若干个专业“浓缩”到一个大类里,考生选择某一类专业,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好几个专业。在1—2年的学习中,考生可以对专业有进一步了解,然后从中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。
三、实行大类招生的优点
第一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。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,大体上分为12个学科门类,92个专业门类,506个专业。事实上很多考生并不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,所以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,那么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,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,对学科、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,那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,再选择专业方向将更符合学生的利益。
第二,按大类招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。按照专业招生,考生在选择专业时,一般只能填报六个专业志愿,限制了考生对专业的选择。比如有的学生既对材料学科感兴趣,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感兴趣,还对管理类专业感兴趣。由于填报专业数量的限制,考生不得不舍弃自己热爱的一些专业。而实行按大类招生,一个大类包含过去几个专业,如果学生可以填报六个大类的话,那么就相当于学生填报了十几甚至几十个专业。学生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加了许多。
第三,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。由于学生入学时不事先确定学习的具体专业,而是在入学后经过基础课的共同学习,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,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选择专业,所以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,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发展。
第四,学生基础扎实,有利于培养“通才”。实行按大类招生后,由于学生在入学后要经过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基础课的学习,使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,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专业后,也会促进学生在具体专业上的学习,所以有利于人才的培养。
四、按大类填报志愿要注意的问题
第一,在填报志愿之前,考生应了解大类的具体学科类别,要按照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》,了解选报的大类是属于12个学科的哪一个学科?又属于哪一个门类?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。
第二,该大类名称包含的专业有哪些,这些专业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。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那些?不感兴趣的专业又有那些?感兴趣的专业越多,越值得选择,如果感兴趣的专业不多,填报时应当慎重!
第三,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实行按大类招生,按大类招生的高校也不是所有学科或专业都按大类招生。这一点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详细阅读高校的招生计划,搞清哪些学科或专业是按照大类招生的,哪些学科或专业是依然按照专业招生的。按大类招生的,大类相当于过去的“专业”,在填报志愿时,考生只需填报大类名称,而不用具体填报专业名称,如果是按照专业招生的,需要填报具体的专业。搞清这一点才能有效利用一定数量的专业志愿,增加选择专业的数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