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保卫

【卫生健康教育】 蛇咬伤后的现场急救

发布日期:2025-04-10    浏览次数:

每年4-10月是蛇类活跃期,也是咬伤高发时段。蛇类属于变温动物,依赖环境调节体温,多栖息于草丛、林间、溪畔等阴湿区域,夏秋季清晨及黄昏活动频繁。桂林属广西北部地区,山林茂密、气候湿润,正是蛇类最喜欢的活动场所,这时间段外出踏青游玩的人也逐渐增多。大家要记得:春天不止气温回暖,还有蛇出没。

蛇出门玩耍也有高峰时段,在这个时间段大家外出更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

1.下雨之前

2.下雨之后

3.每天早晚时段

一、症状

日常生活或旅途中,若不幸被毒蛇咬伤,可能会危及生命。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被毒蛇咬伤后出现的临床症状有哪些:

蛇毒根据主要成分和生物效应分为神经毒素、血液毒素和混合类毒素三类。

(一)神经毒

侵犯神经系统为主,局部反应较少,会出现脉弱、流汗、恶心、呕吐、视觉模糊,昏迷等全身症状。

(二)血液毒

侵犯血液系统为主,局部反应快而强烈,一般在被咬后30分钟内,局部开始出现剧痛、肿胀、发黑、出血等现象,时间较久还可能出现水泡,全身会有皮下出血、血尿、咳血、流鼻血、发烧等症状。

(三)混合毒

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症状。

二、毒蛇咬伤后现场急救处理

毒蛇咬伤是一种紧急情况,正确的现场急救方法对于减少毒液吸收、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。以下是毒蛇咬伤后的现场急救步骤:

(一)保持冷静

首先,要保持冷静,不要惊慌失措。惊慌失措可能导致心跳加速,血液循环加快,从而加速毒液的扩散。

(二)识别蛇种(如果安全)

如果可能的话,尽量记住蛇的特征或拍下照片,这将有助于医生确定使用哪种抗蛇毒血清。但绝对不要在尝试捕捉或杀死蛇的过程中危及自己的安全。

(三)离开现场

在可能的情况下,迅速但小心地离开被蛇咬伤的地点,以避免再次被咬或受到其他潜在的危险。

(四)避免活动

尽量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,因为活动会加速血液循环,使毒液更快地扩散到全身。最好让受伤部位保持在心脏水平以下,以减缓毒液扩散。

(五)去除紧身衣物和饰品

迅速但小心地去除咬伤部位附近的紧身衣物、戒指、手表等,以防肿胀后难以脱下。

(六)清洗伤口

用大量的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,但不要试图挤压或切开伤口以“吸出毒液”,这样做可能会加速毒液的扩散或导致感染。

(七)绷带绑扎

在咬伤部位的近心端10-20cm处用绷带或布条进行绑扎,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指为宜。每隔15-30分钟松开绷带1-2分钟,以防肢体缺血坏死。绑扎后应尽快就医。

(八)避免盲目吸毒或用药

不要尝试用嘴吸毒(施救者若口腔内有伤口可能引起中毒)或用草药等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,这些做法可能无效且危险。

(九)尽快就医

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尽快将伤者送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。在就医途中,保持伤者平静并尽量减少活动。

(十)复苏

如伤者意识丧失、呼吸心跳骤停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

总之,毒蛇咬伤后的现场急救关键是保持冷静、迅速离开现场、减少活动、清洗伤口、适当绑扎并尽快就医。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毒液对身体的损害。

下附毒蛇与无毒蛇咬伤伤口鉴别:

项目

毒蛇

无毒蛇

牙痕

呈一对或1-4个大牙痕,深、紫黑(银环蛇、海蛇除外)

牙痕小、浅、色淡,数目多且排列整齐呈锯齿状

疼痛

灼烧、疼痛、范围扩展快(银环蛇除外)

痛,不扩展,不明显加剧

肿胀

红、肿显著、扩展快(银环蛇、海蛇除外)

红肿不显著、不扩展

出血

常出血、周围瘀斑或水、血泡

少出血或不出血、无瘀斑、无水、血泡

坏死

局部皮肤可出现瘀斑、肌肉坏死溃烂

除伴感染外,一般无瘀斑

淋巴结

近处淋巴结肿大、触痛

不肿大,无触痛

全身症状

表现为神经毒毒蛇或血液毒多少咬伤症状,或两者均有

全身症状少且轻微,往往无症状

三、预防

(一)进入有蛇区应着厚靴及厚帆布绑腿。

(二)夜行应持手电筒照明,并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。

(三)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、泥洞、石穴清除,以防蛇类躲藏。

(四)平时应熟悉各种蛇类之特徵及毒蛇咬伤急救法。

特别提示:

1.户外活动时,注意加强个人防护,远离杂草丛生处。

2.被毒蛇咬伤后,要尽可能减少走动,防止毒液扩散。

3.被毒蛇咬伤后,可适当补充蛋白质高的食物,如鸡蛋、牛奶等。

注意:如仍有不明白处,可拨打卫生所电话咨询。

卫生所电话:0773-8108120

桂林信息科技学院

保卫处

2025年4月10日

上一篇
下一篇